东湖评论:“人工智能+”方兴未艾,湖北抢占先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5-11-08 12:06
在上海创新绿色社区“模速空间”,创业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算力编程、数据开放、资金支持等综合服务。在珠三角的一座现代化车间里,“计算机视觉观察者”正在用毫米级知识重建广东制造质量防线。在北京的许多医院,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让医生能够更早、更准确地发现伤情。这些生动的场景是全国范围内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一个缩影。科幻小说的形象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的现实形象。
在此关键时刻,国务院近日印发《关于全面实施‘人工智能+’行动的意见》,表明我国不仅向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按下了‘快进键’。科技的进步,也全面进入“人工智能+”的新时代,为这一重大变革注入快速动力。
在此浪潮中,湖北省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、丰富的科教资源、超前的政策制定,积极响应国家战略,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“湖北路线”。在今年工信部召开的“首届新年大会”上,“楚才”系列10款人形机器人亮相,电子皮肤、灵活灵巧的双手、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全州170家医院实现AI病理诊断全覆盖,诊断效率提升40%,全美累计完成超过616万例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。荆州市某洗衣机厂荣获全球首家智能工厂称号检验效率由15分钟大幅缩短至30秒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118秒的速度部署智能汽车……种种成绩表明,湖北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显着的集群优势和应用深度,加速融入“人工智能+”带来的时代洪流。
一系列创新实践充分表明,加快培育新型生产能力、加强“人工智能+”的技术“互补”,无疑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坚实抓手。 《意见》的出台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。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。从科技到产业发展、从消费六大行动围绕改善国民生活和福祉,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生活的重大领域,呈现出系统的思路和总体设计。这一全面提升,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像电力一样的根本力量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,为美好生活增添无限可能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湖北聚焦“政产学研金融服务”深度融合,探索新业态,开拓场景、培育业务、吸引人才。从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的技术突破,到在医药、制造、汽车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,湖北省正在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,让人工智能不仅“可用”,而且“集成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AI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检验才能实现。湖北省将鼓励运用“挂牌接管”机制释放企业创新活力,支持大企业开放平台建设,促进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。这实际上是在探索如何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,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。由内生市场动态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当然,“人工智能+”深度融合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基础软件、高端芯片、大规模模型底层架构等关键领域仍需克服瓶颈。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、算法伦理治理也必须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。湖北省需进一步发挥优势丰富科教资源,加大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平台投入,构建更加安全可控的技术供给体系。同时,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有序流动和使用,打破“数据孤岛”,鼓励跨行业、跨学科的协同创新。
展望未来,“人工智能+”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,更是关系到千行百业转型提升的发展机遇。湖北省要以《意见文件》为指导,依靠良好的行业实践和丰富的应用场景,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新的区域范例。只要我们走在潮流前列、聚焦创新、拥抱合作,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发展的前列。产业变革、人工智能将成为实现美好生活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强大力量。
来源:京中网(湖北日报)
作者:齐文凯(宜昌五峰)
编辑:丁秋峰